钼合金简介
钼合金,是以钼为基体加入其他元素而构成的有色合金。主要合金元素有钛、锆、铪、钨及稀土元素。钛、锆、铪元素不仅对钼合金起固溶强化作用,保持合金的低温塑性,而且还能形成稳定的、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相,提高合金的强度和再结晶温度。钼合金有良好的导热、导电性和低的膨胀系数,在高温下(1100~1650℃)有高的强度,比钨容易加工。可用作电子管的栅极和阳极,电光源的支撑材料,以及用于制作压铸和挤压模具,航天器的零部件等。由于钼合金有低温脆性和焊接脆性,且高温易氧化,因此其发展受到限制。工业生产的钼合金有钼钛锆系、钼钨系和钼稀土系合金,应用较多的是类。钼合金的主要强化途径是固溶强化、沉淀强化和加工硬化。通过塑性加工可制得钼合金板材、带材、箔材、管材、棒材、线材和型材,还能提高其强度和改善低温塑性。
以钼为基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。在难熔金属中,钼及其合金有良好的导热、导电性和低的膨胀系数(与电子管用的玻璃相近),在高温下(1100~1650℃)有高的强度,与钨相比,容易加工,因而在电子管(栅极和阳极)、电光源(支撑材料)、金属加工工具(压铸和挤压模具及穿孔顶头)制造部门以及航天工业中得到应用。钼能耐熔融玻璃的浸蚀,它的氧化物不会污染玻璃。自1943年以来,钼材一直用于玻璃工业作加热电极。Mo-30W合金具有优异的抗熔融锌腐蚀的性能,已成功地应用于炼锌工业。钼还用于制造硫酸生产中的热交换器和阀门等部件。
历史
1910年已开始采用粉末冶金工艺生产钼制品。1945年以前粉末冶金工艺一直是制造钼的片材、丝材和棒材的工业生产方法。40年代中期美国帕克(RParke)和哈姆 (J.L.Ham)研制成用自耗电弧熔炼工艺制取高性能的钼和钼合金锭的方法。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,为了满足原子能、航空和航天技术的需要,对钼合金及有关工艺进行了广泛研究,研制出 Mo-0.5Ti-0.02C合金,Mo-0.5Ti-0.1Zr-0.02C(TZM)合金。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又制成强度更高的Mo-Hf-C系合金。中国在50年代末开始用粉末冶金坯料生产钼制品。以后用粉末冶金和熔炼两种坯料生产出钼及其合金的棒材、丝材、板材、箔材、管材和矩形管材。
合金系列
工业生产的钼合金可分为Mo-Ti-Zr系、Mo-W系和Mo-Re系合金,还有以碳化铪质点沉淀强化的Mo-Hf-C系合金。TZM合金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,是应用广泛的钼合金。TZC(Mo-1.25 Ti-0.15 Zr-0.15C)合金比TZM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和再结晶温度,但加工困难,应用受到限制。
钼合金有低温脆性和焊接脆性以及高温氧化等缺点,所以发展受到限制。用合金化的方法难以改善钼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,目前只是用防护涂层改善这种性能。钼合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高温强度和再结晶温度,改善材料低温塑性。钼材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改善低温塑性,即降低它的塑性-脆性转变温度。
钼合金的主要强化途径是固溶强化、沉淀强化和加工硬化(见金属的强化)。钛、锆和铪是钼的主要合金元素。合金元素对钼的轧制棒材硬度的影响见下页图。钛、锆和铪不仅可以固溶强化和保持材料的低温塑性,而且能形成稳定的、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相,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再结晶温度。
间隙杂质碳、氮特别是氧对塑性-脆性转变温度有严重的影响。它们在钼中的溶解度极低(室温下不大于1ppm),多余的间隙元素则以钼的化合物形式分布在晶界上,降低晶界强度,导致晶间脆性断裂。钼合金中加入微量硼能细化晶粒,净化晶界并改变晶界形态,从而提高钼的塑性:加入微量铁和钇等元素也可以改善低温塑性(见界面)。1955年吉奇(G.Geach)和休斯(J.Hughes)发现铼能明显改善钼和钨的塑性,可使钼的塑性-脆性转变温度下降到-200℃。
热处理
一般应用再结晶退火和消除应力退火。再结晶退火用于挤压、锻造和热轧过程。消除应力退火是为了消除加工硬化。 由于再结晶退火使材料的塑性-脆性转变温度升高,不利于下一步加工,一般加工产品是以消除应力退火状态交货和使用的。
种类
一.TZM和TZC钼合金,二.MHC和ZHM合金,三.Mo-W合金,四.Mo-Re合金,五.MH和KW钼合金。
应用
高温加热元件,辐射屏蔽,挤压,锻造模具等;旋转透视在临床诊断用阳极;玻璃熔化炉电极和组件的抗熔融玻璃;与热膨胀系数匹配的硅半导体芯片散热片坐骑;溅射层,只有埃(10-7毫米)厚,大门和集成电路芯片的互连;汽车活塞环和机器部件喷涂涂料,以减少摩擦,提高磨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