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结构防腐工程施工方案
钢结构防腐工程施工方案
一、工程概况
工程面积: 结构类型: 钢结构质量:按颁布的《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(GB 50212━2002)进行检验评定。安全指标:杜绝重大伤亡和火灾事故。按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》(JGJ59-99)执行。文明指标:达到“标化工地”要求,让业主满意。
二、涂的游泳池属于ISO 12944标准里规定的C4类高腐蚀性环境;对游泳池内钢结构实施防腐防锈保护,以抵抗游泳池常年的氯气,以及水蒸气、冷热变化等湿热大气腐蚀的破坏,遏止钢结构的劣化、腐蚀,延长使用寿命。
三、采用标准及规程
1.《涂装技术术语》(GB8264-1987)
2.《大气环境腐蚀性分类》(GB/15957-1995)
3.《漆膜厚度测定法》(GB1764)
4. 《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(GB 50212━2002)
5.《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》(JGJ46-88)
6.《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》(JGJ80-91)
7.《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》(JGJ33-2001)
8.《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》(JGJ130-2001)
9.《建筑施工安全检验标准》(JGJ59-9本项目除应执行以上标准和规范外,相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。
四、钢结构涂装配套系统
1、钢结构涂层性能要求
1、高耐水性、抗潮湿;
2、 耐化学腐蚀,耐氯离子腐蚀;
3、涂层平整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,以避免应力开裂;
4、具高耐候性及抗沾污性能;
5、与原有涂层及后续防火涂层结合良好。
2、涂装材料的选择
(1)底漆的选择
A.涂层体系对底漆的要求:
1、与原有的醇酸红丹漆附着良好;
2、 与面涂层配套性良好。
3、良好的耐水性; B.底漆采用美国Sherwin-Williams宣伟公司的KEM KROMIK UNIVERSAL METAL PRIMER通用醇酸底漆。作为通用型的醇酸树脂底漆,可用于一系列面漆下层,也可作为隔离涂层用在原有传统涂层上面,从而避免容易发生的溶剂型高性能面漆对原有涂层的“咬底”现象。该漆也具有良好的耐盐雾性和耐水性。
(2)面漆的选择
A。对面漆的基本要求
1、耐候、耐久、防腐;
2、高耐水性和高耐化学性;
3、高硬度、高丰满度、良好的漆膜性能;
4、高保光保色、抗开裂;
5、 与底漆及后续防火漆有良好的附着力。
B. 面漆的采取Macropoxy 646快干多功能环氧漆。该漆具有高固体含量、高膜厚,能对锐利的边角和焊脚提供有效保护;高耐盐雾性、耐水性和耐化学性;高保光保色性能和耐候性;配套性良好,利于后续涂层的附着.
五、涂装施工工艺
1、基础处理及要求
(1)用细砂纸打磨旧有醇酸红丹漆,并清除掉残留的焊渣以及磨损部位的锈迹;
(2)打磨完毕后彻底清扫灰尘和打磨产生的碎屑。
(3)涂装施工前,基层应经甲方、监理方等组织验收,确定已除去所有油、灰、脂、污垢、锈层和其它外部附着物后才能正式进行涂装施工,以涂装质量和使用寿命。
(4)每次涂装前都应检查基材或上道漆上有油、灰、脂、污垢或其它外部附着物。
(5)涂装底漆前先在边角处、焊接处、接缝以及锈迹打磨后的部位等等涂装困难的位置预涂一道底漆,以该部位的漆膜厚度达到要求
2、施工环境要求
(1) 温度 : 较低4oC,较高35oC,至少要高于露点3oc相对湿度:较高85%
(2) 雨天或三级以上的大风天,不允许施工。施工结束后8小时内不可遇雨(留意天气预报,合理安排工期),雨后1~2天须待基材干燥后方能进行再次施工。
3、涂装施工工艺、方法、技术要求
(1)涂装方法: 常用的涂装方法以刷涂、辊涂及喷涂为主。综合实际施工条件、节省材料、提高性能的目的考虑,底漆建议采用刷涂,以提高底漆附着力,面涂可采用刷涂或喷涂(视工况条件)。
(2)涂装过程注意事
1) 本涂装系统选用的快干多功能环氧漆为双组分油漆,配比为1:1(体积比)。
2)使用前将每个组份分别用动力搅拌器搅拌均匀后,按体积比一边搅拌一边缓慢将固化剂加入主剂,混合后再搅拌均匀。
3) 在气温25 oC条件下,快干多功能环氧漆两种组分混合后需熟化30分钟方可使用,建议4小时内使用完。因此必须按需调配涂料混合。稀释剂必须在熟化后方可加入!
4)为调节涂层厚度及涂装方式的区别,可适量加入稀释剂;快干多功能环氧漆稀释剂为R7K15稀释剂,稀释量≤5%(体积比);通用醇酸底漆漆稀释剂为R2K4稀释剂,稀释量为10~20%(体积比)。
5) 涂装时须注意复涂时间间隔,后道漆必须在前一道漆实干后方可涂装。涂装前需检查上道漆上干净、干燥。
6) 不要将以前剩余的混合后产品与新混合的产品再次混合使用。
7) 每道漆实干后须检查干膜厚度,每100m2随机抽检10处,每处1
m2,每平方米随机检测10个点;每点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80%,测得平均干膜厚度与设计干膜厚度的误差应控制在设计干膜厚度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