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的竹雕制品,大凡圆雕几乎全部采用竹根为雕刻材料,木雕制品则选用木材或主干基部、树根及树瘿。如此选材,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调,不易腐裂,细腻适刻等特性。同时在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态创作。现代根艺作品因受到“三分雕琢七分天成”之约束,致使一些人把找根挖根,寻奇觅怪视根艺创作。有些作者为追求这“七分天成”则将根艺作品置于露天之下任其日晒雨淋,嫌其慢,则用火烧、酸蚀或白蚁蛀咬等法。在制做根艺作品时,根材表皮早已被剥去,韧皮上的纹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逝平。这两种特征不足以说明根雕作品的“人为”与“天成”的成份,根材内部的肌理绺花,却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日趋美丽,而这绺花与色调也能证实其取材的部位,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难以仿制的部分。罗蒙尔特(Rommelt)的研讨结果显现,萜类成分透过皮肤的速率为水的100倍,为盐分(NaCl)的1000倍,同时人体能够不时吸收和释放萜类化合物,使体内处于均衡。曰本学者证实,在百日咳病患者的身旁散置崖柏植物,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减至1/10,又在混有结核菌或大肠菌的水滴旁放置崖柏植物,数分钟后这些细菌就灭死。曰本琉球大学农学部屋我嗣良教授对崖柏香味作了研讨,指出其挥发成分为萜烯类物质,曰本只木良也博士对崖柏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成效停止了研讨,在萜类物质中,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成效有价值。20世纪70年代末,根艺在中国复苏并发展,从事根艺创作的艺人众多。1980年后,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,带动了苏州的“根艺热”,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和能手,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——苏州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,开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、创作和展览活动。近几年,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传统,产生了一批具有精、细、雅、奇为特色的根雕艺术作品,如方建庆的《草枯鹰眼疾》、《寒塘弧影》、《寒梅古瓶》、《绣球》,王留根的《真正像》、《升腾》,张克俭的《头像》、《风采》,王良的《婆娑弧影》、《临寒独放》等,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。2011年中国有代表性的根雕艺术展览——“中华圣根艺术展”在北京故宫端门举办,展览展出了根雕名家洪建宁先生近三十年创作的部分根雕艺术精品30余件,及大型根雕作品展示图片20余幅。盛世出宝物,被中国林科院命名为“古木一号”的《中华圣根》在根雕艺术界引起了反响。